二战前的德国,怎样做到一枪未放,通过和平的方式吞并奥地利?
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诚邀您点击“关注”按钮,便于我们日后持续为您推送更多类似文章,也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。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!
文|清源 编辑|T
希特勒有一个始终未曾放弃的梦想:“命运给了我一个机会。奥地利——这个日耳曼民族的分支,早该归属于祖国大日耳曼的一部分。”

这个梦想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希特勒始终未曾放弃,直到1938年,德国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,就顺利占领了奥地利,完成了他的一项政治目标。

如果从一般角度来看,一个国家遭遇他国入侵,民众反抗是完全合乎情理的。然而,1938年3月12日,德国军队跨越了德奥两国的边界,面对这种举动,奥地利的士兵反而迎接德国军队,亲切称呼他们为“德国兄弟”。

展开全文
那么,为什么德国能够通过如此“和平”的方式吞并奥地利呢?
德奥文化同源,情感深厚

首先,德奥两国之间的“兄弟”关系并非空穴来风,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。事实上,奥地利的教育体系从一开始就深受德国文化的影响。
早在18世纪,奥地利就高度重视教育,但不幸的是,奥地利独特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在教育中得到强调。虽然奥地利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,但它的主导民族——德意志民族——通过教育和政治手段维持着帝国的统一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,奥地利帝国中的各民族差异很大,而德意志民族的文化却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。

一战后,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崩溃,许多奥地利人渴望与德国合并,尽管当时的国际条约禁止了这一进程。奥地利的教育体系也并未重视“奥地利”的独立身份,而是继续强调德意志文化。在学校教材中,德意志元素始终占据主导地位,甚至在1927年,奥地利的《学校教育法》明确提出教育目标是培养“德意志人”。
这股强烈的德意志文化影响,伴随奥地利社会一直延续至1934年。奥地利的教材和教育内容不断强调德奥合并的梦想,许多教科书里写道:“我们深信,德意志帝国的未来会充满光明,我们将与德国的德意志人民共同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国家。”

高等教育的影响

除了基础教育外,奥地利的大学在德奥合并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。19世纪中期,奥地利的高等教育相较于德国严重落后,为了弥补这一差距,奥地利引进了大量德国的学者和教授。

这些德国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极具影响力,还将德意志文化深深植入奥地利学生的心中。许多奥地利学者和学生也因此认同“德意志”的文化和民族主义,甚至为日后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运动铺平了道路。

经济危机,合并的催化剂
除了文化上的联系,经济因素也是推动德奥合并的重要原因。战后的奥地利经济一度陷入了严重危机。1919年,奥地利的经济状况愈加恶化,失业率飙升,社会动荡不安。面对这一困境,奥地利向德国和美国求助,但由于德国本身也在战后经历了重建,未能给予有效的援助。

美国通过国联向奥地利提供了援助,但这并没有改变奥地利的根本困境。失业、物资匮乏、经济持续下滑,使得许多奥地利人对未来产生了深深的不安和失望。

德国的经济渗透

随着经济危机加深,德国逐渐通过关税同盟等经济手段渗透奥地利。奥地利的经济在大德意志的框架内逐步与德国相联系,这使得德国在奥地利的影响力日益增强。
奥地利的许多年轻人,特别是那些失业者,开始支持德国的纳粹主义,他们喊出了“工作、面包和更好的居住条件”的口号。这股经济危机中的焦虑和无奈,让奥地利民众更倾向于接受与德国合并的建议。

1938年,合并实现
最终,1938年,希特勒的梦想成真。他在维也纳宣布,奥地利将正式并入德国,形成大德意志帝国。希特勒自豪地说:“我相信,上帝已经派遣了一位年轻人来领导这个帝国,并带领我们的祖国进入大德意志的未来。”

这一次,奥地利的并入并非通过战争和武力,而是借助了奥地利民众长期以来的文化认同、经济困境和政治压力,最终成为现实。
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奥地利与德国之间深厚的文化渊源、教育的作用,以及经济危机如何成为德奥合并的催化剂。奥地利在与德国的长期联系中,不仅在文化上认同德意志民族,在经济上也逐渐与德国融合,这为后来的合并铺平了道路。






评论